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一 编修族谱的组织
编修族谱的组织
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大致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程序,具体来讲:
一,成立修谱委员会(谱局)
首先是组建以家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编委会旧时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今日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
二,筹集修谱经费
编委会即所谓的谱局建成后,接下来就要筹集修谱经费。经费旧时一般来自族田、祭田及其它族产的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今日主要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筹集,部分地方仍有按男女人丁派摊形式集资。
三,开局
经费筹集就绪后,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谱学名称称为"开局"。谱中的"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谱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书稿编好后,即请名人作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负责校对。
四,出谱
谱书装订完毕后,即通告族人,并择吉日将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出谱"。
五,拜谱
谱入祠堂再择吉日举族对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
六,发谱
拜谱礼毕,即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今日不同之处,主要是将谱稿送到印务公司胶印、铅印,印毕多择吉日(如腊月二十三"进灶"前、三月"清明会")发谱即可。
因为旧时有"先得谱先得福"的传说,家谱迎回祠堂至分发完毕,一般都要安排家谱的保卫事宜,避免"抢谱"现象发生。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二 族谱的基本术语
族谱的基本术语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
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谱名:辈份代码。
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谱:家族史。
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图像:必要装饰品。
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
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序言。
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
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
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谱堂号:图腾。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
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凡例。
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族谱、建宗祠、修坟墓。修纂族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就如国家、政府重视编修正史和地方志一样。
但正因为如此,要完成这家族大事,家谱编修的组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三 族谱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族谱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族谱的结构一般分为序言、宗规、字据、服制、图说、传志、世系、其他八部分。
一、序言:
内容包括修谱意义、家族源流、修谱过程、修谱人名目等。本馆所藏程氏、刘氏谱中均有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作的序,其中程氏序阐述了“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的修谱宗旨和意义。家族源流则分为姓氏来源及祖先迁徙情况。如馆藏金氏谱,记其始祖金日石单为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归汉,任光禄大夫、车骑将军,封禾宅侯,赐姓金氏。
二、宗规:
包括祠规、家规、家训、派语等。祠规为祠堂管理的规定,如祠堂肃静、修缮、财物保管和祭祀仪式、纪律等规定。家规、家训条目很多,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伦纪类,有尽孝悌、睦宗族、肃闺阃、慎婚嫁等规定;公益类,有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等;风纪类,有戒绝奸淫、烟赌、盗窃等;持身类,有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择交游、息争讼、戒暴戾等规定。馆藏晏氏、屈氏、王氏等谱内还附有清王朝的有关刑律摘录。派语则为族内子弟取名的规定,以列行次、连世系、定尊卑。
三、字据:
分为契约、合约、合同和官府诉讼文书。主要内容有购置坟山、祠田、学田等族内公产的契约;就坟山、牧场管理或划分界址与外姓签订的合约、合同、山林、田土、湖洲纠纷,官府审判处理的文书。
四、服制:
为封建社会对丧服的规定,按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
五、图说:
分为祖先像赞和坟墓、屋场、牧场、湖洲图及说明,坟墓图说在族谱中占有较多篇幅,详细说明所葬何人,其地理环境及墓向,以利后人祭扫。
六、传志:分族务志和人物志。
族务志内容较杂。有祠堂志,叙述祠堂的规模、环境、修建沿革,祠堂祭祀的祭文、仪式,祀田数量、租额情况及捐田人名目。馆藏萧氏、夏氏谱中,还有祭祀时神位、祭案及祭品摆设位置的说明。学校志,介绍族内学校的沿革、规模及学产情况。族居迁徙志,为家族迁徙、居住情况的记载,滨湖而居的许氏、费氏等谱中还撰有湖业志,主要记述湖洲购置、面积和与外姓解决湖洲边界纠纷的情况。
人物志为家族名人,如官宦、乡绅、耆寿及节妇、贤母等人的传记、寿序、墓志及人物表等。不少族谱还附有这些名人的诗歌、文章,被封、赠的皇帝诰敕等。载入我馆各谱的名人传记中,有著名诗人杜甫、陈朝镇西将军程灵洗、林氏天后(即妈祖)、宋末著名儒学家金履祥、明弘治朝两广巡抚邓廷瓒、清雍正朝四川巡抚方显、光绪朝贵州巡抚林肇元、提督军务左宗宣及清驻英、法国大臣郭嵩焘、著名散文学家吴敏树,国民党中央党务委员贺衷寒等。族谱载有皇帝诰敕的姓氏有晏、程、彭、夏、任、左、杜、冷、肖、孙、邓、荣等,其中以彭氏为最,达十七件,所载诰敕最早的为荣氏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七十三年)汉宣帝旌慈顺廉节厚德意人祈氏赞和冷氏西汉元康二年(公元前六十四年)汉宣帝授冷丰为淄川太守的敕旨。
人物表分为历代仕官录(宗献录、功德录)、生员表等。如馆藏许氏谱中的人物表,以儒林、贤能、行谊、方技、耆寿五类列八十九人,以贤母、节母、寿母三类列二十八人,并记有每人的简要事略。馆藏李氏谱中,有李才 (后任广东营千总)于乾隆三十六年参加武举乡试,名冠虎榜的“策论”石朱卷。夏氏谱中有明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文稿《夏忠靖公文集》。
七、世系:
为族谱的主体部分,从一世祖起,分枝溯源,绵延而下,分世系图和世系表。世系图以线条连接,一目了然。世系表则逐代逐人介绍其祖先及配偶的生殁时间、埋葬地点及墓向、生育情况及简要生平。如馆藏黄氏谱(一九四一年九修本),记载了第一世至第八十六世的世系,其始祖为颛顼高阳氏,历五世至陆终,封于黄地,为黄氏一世祖,十一世孙黄歇,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第五十三世孙黄庭坚,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萧氏谱则记载其三十三世祖为西汉名相萧何,其五十六世至六十世祖先后为南朝南齐、梁、后梁皇帝。
八、其他:有丁口录、义谱等。
丁口录为家庭人口统计资料。义谱附于谱末,记载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见于方氏、左氏、何氏等谱。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四 续谱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续谱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一、序言
应在旧谱牒上有所改进,着重表述修谱经过和内容,可请本族有名望的人写。
二、凡例
编写本谱牒的规范。
三、概述
或叫综述,简述一族一地的自然环境、族源、迁徙、分支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人物的历史与现状等。
四、姓氏源流
拟设章,记述姓氏源流,尤其要认真记述入湘入闽入莆时间路线、派系,以及迁徙外地的情况,详记本支,略记他支。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五、行辈
六、文献、典章、文物
拟设三节,包括祖上文献资料、祖训、家训、家规、家法、堂号、姓氏联、祖坟等。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
(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七、人物
拟设三节,已逝世的立传、健在的名人作录、有影响人物设表。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八、世系
引述旧谱时,女子无记的可待考,近现代本族所有女性均应入谱。
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九、附录
凡不便归入以上各类的可记入附录。
十、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一、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二、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三、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四、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五 续修族谱的说明
续修族谱的说明
因此,我们须统一认识,明确修谱的目的意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指出:《家谱》记叙中华民族又宗族的团结,扩展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祖宗不敬,谈何爱国。族谱,是血缘文化的产物,是一个家族的史书。它记录一个家族流源演变的历史。如该族的起源,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续作族谱的目的,是为了继承祖宗遗愿,承前启后,以祖辈的崇高德行和辉煌业绩,激励族人爱国爱乡,爱族爱民,尊老爱幼,敬宗睦族,艰苦奋斗,遵纪守法,为创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繁荣贡献力量;为子孙后代追本溯源,认祖归宗,衔接世系,提供依据。因此,续修谱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谱可循,难以追根溯源,甚至昭穆不明,辈序不清,视族人如路人,忘祖乱论。所以族谱的作用是“明世次,别亲疏”。让子子孙孙能“知源流,序昭穆,悉来自,晓辈分”。现在修谱,也是为将来续谱,使袁氏家族一脉相连,永续不断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古人云:“三世不修谱,是为不孝”。只有修好族谱,才能上不负先人,下无愧于后代子孙。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各省分宗支派出联络员,负责各县各乡镇、各支系的联络,各宗支成立编修族谱小组,领导该宗支编修:“源流族谱”的工作。编写好了的要进一步审查修改补充,以求完美无误。
2、资料收集和编篡。选定编修人员开展工作。要逐户进行调查登记(尽量做到不漏登),收集资料,要特别注意收集挖掘古谱资料,对收集来的资料,要进行反复研究,去伪存真,实事求是,所作结论,必须经得起检验,不能盲从附和,对历史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可以存疑保留,有待进一步找证据,决不可轻率地以自己所谓正确的观点,取代古谱资料,弄不好就要做历史的罪人。
3、经费筹集和使用。如今国泰民安,太平盛世,正是修谱良机。但是修谱要有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没有经费是不行的,“巧媳妇难做无米之饮”。现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我们袁氏家族的生活也同别人一样普遍好起来了。拿点钱出来修族谱,绝大数人是理解的,也是支持的。因为人们在满足了物资生活需要后,自然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上的需要。而编修族谱,就是满足这种需要之一。我们初步设想:采取普遍募集和重点求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经费问题。在登记人口,收集资料时,可同时募捐,捐多捐少全凭自愿,不要搞摊派。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各宗支都有一些人先富起来了的,其中不乏对家族事业的热爱者。只要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是乐于捐助这“功德无量”的伟大事业。值得注意的是:“要尊重珍惜宗亲们的爱心,对募集到的资金,一定设专人妥善管理,合理开支,所用必须所值,决不可将来之不易的钱财浪费了。做到各县筹集,各县使用。
1、坚持统一平等、公开协商的原则。所谓统一:同姓必亲,同祖必同字辈,凡是参与修谱村支,今后下1-2代必须同字辈,从而增强亲近感。大小村支一律平等,男丁女丁一并入谱,体现男女平等,符合计划生育要求。财务谱事公开,重要事项民主协商。财务上选配了会计出纳人员,他们将会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我们将分别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文字和财务工作,同时待工作开展后,今后一个季度召开一次片区联系人会议,商讨阶段性工作事项。
2、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务实精神。将在修谱内容、形式、筹资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要求做到:史料真实、内容全面、字辈统一、编纂有系、印制精良、进村入户,具有品读、使用、收藏价值和鲜明时代特色。
3、是坚持自愿奉献的时代精神。凡参与修谱的村支一律体现自愿,决不强迫,只号召不动员。修谱费用的筹措,提倡赞助,多渠道筹措,充分体现自愿,提倡有钱捐钱,有力出力,能人带头,自觉奉献。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六 家谱编修体例说明
家谱编修体例说明
一、关于文字使用
所有文字一律使用现行通用的简化字,对繁体、异体字一律改为常用简化字,对字典上查不出或电脑中打不出的字,可结合上下文推断选择一个字形相似并且字义合理的字代替,但必须在其后面用括号说明原字结构,对看不清笔画、无法辨认的字,使用小括号代替。
二、关于年代时间
所有时间年代一律使用公元年代,在皇帝年号或甲子年代后加小括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
三、关于地名名称
凡叙述历史涉及古今地名不同又知道当今地名的,一律在故地名后加括号注明当今通用地名,对叙述现代人涉及地名的,一律直接使用当今通用地名。如:平远州(即今贵州省织金县)、大定府(即今贵州省大方县)、堕基(即今织金县多吉)。
四、关于世系排列
对所有家族祖先及其后裔,一律按代数分别排列叙述,在同一代内,先叙长房,再叙二房、三房等,在同一房内,根据大小秩序排列。对女性后裔,一律只在叙述父辈时注明其名字,情况清楚的可注明出嫁地点及丈夫姓名,不再单独排序叙述。
五、关于谱序起讫
对祖先的叙述,按能收集的资料尽量叙述完整,对现代人的叙述,只叙述到当代主体家族成员的辈分。如:织金支系叙述到运字辈为止,大方对江屯支系叙述到友字辈为止。
六、关于生平内容
共包括七个方面,按知道的情况叙述,不知道的可以省略。一是在名字之后注明是某某的第几子,单传的只注明某某之子;二是有字号的应当注明字某某、号某某;三是注明生卒年月,以农历为准,注明到月日;四是注明身份、职业和住址,住址经常变化的,以常住地或户口所在地为准,城镇的标明到小区或路段,农村的标明到乡村;五是对已故的人应当注明坟墓埋葬地点,对其中有墓碑的坟,还要注明碑文向山等情况;六是注明配偶的姓氏、生卒年月及坟墓情况;七是注明子女名号,对子女情况不清楚的,注明“下传未详”,确认无子女的,注明“无子女”。
七、关于子女说明
一律按先子后女、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子女名称是双名的只标名不标姓,是单名的需在名前加姓,子女有字号的,同时注明其字号。
八、关于生平事迹
一般情况只注明所从事行业、主要职业或工作单位。对在族中或当地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以下人员,可以增加生平业绩介绍:一是从事党务、行政、事业、政法等工作,其职务级别达到或相当于副科级以上的;二是军人的职务级别达到或相当于副营级以上的;三是在企业工作的职务级别达到或相当于副科级干部或者中型企业经理以上的;四是自办企业或经商,其经营资产达到 30万元以上的;五是从事文化、体育、艺术、科研等行业,其水平、业绩、作品等在本县(市)同行业中有影响较大的;六是从事其他特殊行业或手艺,其水平业绩或技术特长在当地或族中比较有名的。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七 凡例怎么写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八 族谱的命名方法
族谱的命名方法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九 常见的族谱格式
常见的族谱格式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十 编修族谱的一般程序
编修族谱的一般程序
谱牒文化-《修谱知识》之十二 族谱如何收藏才靠谱
族谱, 如何收藏才靠谱
凡例怎么写
一、本谱为繁衍于□□省□□地区的□□黄氏支谱。
二、本谱资料来源:
参考□□□等主修《□□黄氏□修族谱》编纂
参考□□□等主修《□□黄氏支谱》编纂
三、本谱世系上溯自□□□公,下限止於公元□□□□年,凡历约□□□□年。
四、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记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反映黄氏风貌和支派特色。
五、续谱原则:
旧谱照录,旧谱中的错误处不进行更改,设考证栏目详细罗列错误之处。
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力求源流世系之衔接有序。其间有未尽明确者,暂存间断待考,不采纳无根据之推断,以尊重史实。
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
各房人众,取字命名难免雷同,卑犯尊讳改卑不改尊,生犯死讳改生不改没,微犯显讳改微不改显,若房异支分者不拘此例。凡改易者仍须记载其原名,以便今后查考。
六、本谱纪年原则:
旧谱涉及之纪年,照谱不变,必要之处加公元纪年补注;
新谱涉及之纪年,凡属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九年)以前之纪年,沿用朝代年号纪年法,用括号加注公元纪年;凡属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以前之纪年,以(中华)民国某年纪年;凡属公元一九四九年以后之纪年,以公元某年纪年。
七、本谱书写术语:
妻书“娶”某姓某名,已故书“配”某姓某名,未婚书“聘”,续玄书“继娶”,妾书“副室”;妻妾已出或改适者,例书“生卒不详”;
女已嫁者书“适”某姓某名,许聘者书“字”某姓某名,未许聘者书“待字”;改嫁者书前不书后。
凡迁徙无定音,问久疏者,援例注“远出无考”;
卒年六十以上者书“享寿”,未及历史者书“享年”;未满七岁者曰“殇”
生卒年月日时未知者书“生卒未详”,生卒时辰未知书“吉时”,葬未詳者书“葬未详”或“空山名坐向”
八、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凡本族黄姓成员,不论男女,无论婚生、非婚生,均可入谱;
本族男姓上异姓门的或本族女子在家招赘的,如果其子女姓黄则入谱;子女异姓不入谱。
本族男姓娶入女子参与本族繁衍,入谱。本族女性夫婿入谱,以明确血脉流转。
若黄姓男子亡故,其配偶在家招夫,子女又姓黄的,按本族支丁入谱;子女他姓的不入谱;配偶另嫁他人的,子女又姓黄的,按本族支丁入谱;子女他姓的不入谱。
抚养异姓子女为后,改为黄姓的可入谱。
九、本谱瓜瓞图式规范:
垂丝图八派一提,男妇身后无传者,下用黑圈,以杜冒充之弊。
男女过继的,瓜瓞图上按过入的记载。如某甲,系某乙所生,过继给某丙,则在瓜瓞图上记为某丙所出。抚养异姓子女为后的仍可入谱,在瓜瓞图上不记载。
十、本谱世编书写规范:
成年男姓:记载某公之子或女、名、曾用名、派名、字、号、出生公元年干支年月日时、居住地、供职处所、婚配日期、配偶姓名。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葬于何地。男姓上异姓门的,子女异姓的记载下一代详情,再下一代只记出生。
男性配偶:记载姓、名、出生公元年干支年月日时、生育几子几女。何地何人之女。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葬于何地。夫在离婚或夫死再醮,书其生年不书没葬。
成年女姓:记载某公之子或女、名、曾用名、派名、字、号、出生公元年干支年月日时、供职处所、婚配日期、配偶姓名,生育几子几女,记载下一代详情,再下一代只记出生。已故的要载明卒于何年葬于何地。
女姓配偶:记载姓、名、出生公元年干支年月日时。何地何人之子。
尚未成家的年轻人和孩子:某公之子或女、名、曾用名、字、别号、出生公元年干支年月日时、出生地、籍贯、最高学历、何时何校何专业毕业或在读、若是中小学生就填某校毕业或在读即可。
同族男女过继的,过出和过入均记载。抚养异姓子女为后的仍可入谱,在世编上记载,但本人拒绝入谱的除外。
十一、人物录及传记:
历代进士、举人、贡生;近代、现代、当代研究生、硕士、博士;行政职务正副局长,乡镇长以上;军职校官以上,以及高级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主治医师、高级及特级中学教师、教授、副教授、名记者、作家、艺术家,实业家、名人等,不论男女均列入人物录。
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历代先贤史籍有载者及当代已故名人对社会有重大贡献者、均予立传。
劣迹昭彰者,应点明其过,以警后世。
十二、谱成册编定各房字号各宜珍藏,务宜小心谨守,不得贪财,私与他人。新谱告成,旧谱仍需妥善保存。
十三、修谱期限:
族谱三十年为一世,宜十五年三服内各支修,三十年五服内小宗支修,六十年五服外大宗修,秉笔必举公正贤能,辑录方为无弊。
小修可只收集支丁资料,不编印谱书,每六十年应予大修,编印谱书。
凡有族人倡修者,同宗应予支持。
十四、本谱以“□□□□□......”为取名派语。
十五、因我宗世系源流追溯年代久远,支丁分布地域广泛,调查考证内容繁多,且编辑时间仓促,水平所限,本谱定有许多错遗缺漏之处,恳请族人见谅,并深望于后之继起者。
十六、此凡例未及者可参照处理。
“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
族谱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原籍等
命名方法:
① 地名+姓氏+几修 范例:《金铿黄氏三修家谱》
② 地名+姓氏+堂号 范例:《黄山黄氏敦睦堂支谱》
③ 地名+姓氏 范例:《毗陵修善里黄氏宗谱》
④ 几修+姓氏 范例:《六修黄氏家谱》
⑤ 姓氏+堂号+几修 范例:《黄氏敦睦堂重修家乘》
⑥ 原籍+姓氏+地名 范例:《江西黄氏丰城派迁长支谱》
⑦ 郡望+姓氏 范例:《江夏黄氏宗谱》
家谱一般称呼
玉 牒:专门记录皇帝世系。
世 本:记载诸侯家世。
世家谱:孔子家族。
家 谱:记录普通家族。
族 谱: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同姓为族。
宗 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 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家 乘:
通 谱:
合 谱: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 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总 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大成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宗世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支 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 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家谱特殊称呼
本 书:为了正本求源之意
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
数典不忘: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
祠 谱:记载宗族祠堂各种内容为主的
坟 谱: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墓位置、坐向、守坟、规约、墓祭仪式等内容。
一、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二、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三、欧苏混合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1.流水式:
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2.宝塔式:
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3.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一、为什么要修家谱?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寻根是人的天性,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
二、 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
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字辈排行、家法、世系、传记、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领谱字号等。
三、 修家谱的准备条件有哪些?
修谱组织及经费、相关家族资料书籍及文稿、入谱人员登记表。
四、如何成立修谱委员会?
1.家族内部召开筹备会议,统一思想,选举负责人;
2.由家族成员中有影响力,威望,各支联络人及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员组成修谱委员会班底。
五、修谱委员会负责的工作有哪些?
1.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
2.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
3.组织协调普查工作;
4.确定家谱格式;
5.汇总文字、图片资料;
6.组织审查族谱草稿;
7.联系修谱—制谱服务商;
8.圆满庆祝发谱活动。
六、如何收集资料?
1.发布族人修谱倡议书;
2.填写家族成员信息登记表;
3.利用旧谱资料;
4.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他书籍、文献中抄录资料;
5.利用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
6.通过互联网络收集、补充资料;
7.辑录族族人所撰诗文及其他文稿;
8.辑录与族人有关的其他材料;
9.辑录族人墓表、墓志、墓铭等材料。
10.参阅户口登记及普查旧档案。
七、如何筹集修谱经费?
修谱的经费一般是来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款项,其中还有一些族内有钱的成员的捐助。
八、如何选择修谱公司?
在家谱资料收集完毕后,如有必要,可决定是否与修谱专业者合作。家谱资料交给修谱公司后,会与修谱公司经常沟通联络,校对稿件,当排版完成后,修谱公司可以代为用户寻找印刷厂或与合作印刷厂来制作家谱,包括出片,校对、印刷、装订、运输。这期间修谱公司会与印刷厂沟通、校对和跟进印刷制作的过程,而节省了用户的时间。
修谱公司具有该领域的权威性;丰富的修谱、制谱经验;优秀的印刷合作伙伴,这样在查询资料、校对资料、制作排版、印刷装订过程中避免出现问题。
所以用户在选择修谱公司最好能够一条龙服务下来,这样省去了双方不少精力和时间,族谱网就是您最好的选择。
九、 修谱的意义?
修谱可以弥补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发扬传统尊宗敬族的传统伦理美德,给后代子孙提供血缘寻根的线索。
十、数字化家谱有哪些优势?
参考与利用相关族谱的编修体例及资料内容,对寻根和修谱带来很大的益处,但是传统的中国族谱文献,使用上存在诸多不便,如数量庞大,卷帙浩繁,繁体中文、典籍分散、标点断句等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最新的网络科技传输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寻根与修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寻根是为了修谱,而修谱是为了流传,因此除了印刷的传统纸本族谱外,家谱数字化,建立电子家谱可以节约纸本印刷成本,方便资料传输与分享,资料内容增修易行,复制备份增加资料保存安全性。
本周,电视剧《白鹿原》落下帷幕,剧中“进祠堂”“入族谱”的呼喊声似乎仍在人们耳边回响。曾几何时,社会上对传统宗族文化的认识出现过偏差,以致承载着许多重要史料的族谱被大量销毁;时至今日,不少家族的族谱成为抢手的收藏品,每一部能保存下来的族谱都显得格外珍贵。
族谱是对国史、 方志的重要补充
族谱又称宗谱,西方人称其为“family tree”,即“家族树”。族谱与家谱有一定区别,通常情况下,家谱仅收录本家一脉,而族谱则将同姓宗族皆录入其中。对于家族来说,族谱的作用在于“明昭穆,别尊卑,追本溯源,敬祖收族”,而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族谱则是与国史、方志齐名的三大史料之一,是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族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宋代以前的早期族谱以官修为主,就是说由官方出资,仅为名门望族修谱。史载,东晋官员、谱学家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汇编成《姓氏簿状》。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之风从此流行,但编者仍以学者居多。据说欧阳修和苏洵都热衷于修谱,他们还为族谱的世系编排创制了两种定式,即现代学者所说的“横行体”和“垂珠体”。明清时期,族谱的编撰早已不是官员、学者的专利,它广泛存在于各个村落,风格更加世俗化、平常化。
封建社会中,修族谱有它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记载了家族的血脉传承,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进步思想。进入现代社会后,族谱曾一度被视为“封建余毒”而遭到禁毁,现在看来十分可惜。
电视剧《白鹿原》中给族谱的镜头并不多,总是一闪而过。旧社会的族谱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连许多老人都记不清了。从现代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清代族谱来看,一套族谱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谱头,二为世系。
谱头是该族姓、村落各种信息资料文献的总汇,内容大致包括:历次谱序、凡例、祖训家规、历代源流、居址风水图、庐墓图、先祖遗像、像赞、仕宦录、人物传记、字排、历次修谱名录、族产、艺文等。世系篇幅最大,它列出该族从分房祖(或发脉开基的始祖)一直到修谱时刚出生的婴儿的传承情况。世系中对男性族人的记载,通常包括生辰八字、婚配情况、子女情况等,若其人已逝世,则还要加上忌日和葬地。
如此多的信息对于历史学者自然意义非凡,早年间许多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谱牒研究者及机构都曾花重金在中国市场上求购族谱,导致不少族谱流失海外。
族人若品行不端当心“削谱”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对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民间继而出现了重修家谱、族谱的风尚。任何时期修谱都要遵循一套基本的规则,那便是“入谱”和“削谱”的规则。封建社会里,一个家族的子孙不论嫡出、庶出皆有资格写入族谱,同时,任何人也都有可能被“削谱”除名。
一个人做了什么事会被“削谱”呢?一般有两种。一是弄虚作假,搞乱家族纯正血统的“冒谱”,也就说这个人本不是同宗族人,但通过种种手段把自己给加了进去,这就必须除名;二是子孙贪赃枉法、辱没家风、伤天害理还屡教不改的,也必须予以“削谱”,开除族籍。
历朝历代,都产生过许多“削谱”规则。隋朝规定“二千三百杂姓”,不得“买谱接枝……如有犯者,削谱”。宋代名臣包拯在其家训中也提到了“削谱”,并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明清时期,各族以修谱为“盛事”,各家的族谱中还专门列出了“规范”“谱例”,其中关于“削谱”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存的明代《郑氏族谱》善本中就对族内为官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而现存清代的《谱例十二条》善本中则针对“无后者”立了道明文:“凡无后者,许立亲房子侄承接宗支,不许螟蛉他姓及以孙为男,嗣弟作子,紊乱昭穆,违者削谱并究。”现存清代《练氏族谱》善本中不允许族人胡作非为,记曰:“子孙耕读为尚,即或工或商,亦须各守本业,不许非为卑贱,以污先声,戒之慎之,如违者,经众削其谱。”现存清代《谢氏族谱》善本中的规则更加详细,不但有“罚”,而且有“赏”,其曰:“其不孝不悌不公不法者,则告其房长曰:‘某作某某不善,干犯法纪,为宗族羞,此某房不孝子弟也。’也呼至始祖前,戒饬之。其人能悔悟自新,则于次年元旦,亦赐酒簪花,以激励之。如不悛,则再严饬之,饬之不改,则上告始祖,削谱除名,不许入祠。”
封建社会里,“削谱”规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划定了道德底线,因而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族谱收藏的五种有效方法
现存的族谱很少有保存在原家族人手上的,通常都是由藏家个人收藏或馆藏,各方藏家你争我夺使得族谱愈发珍贵。
如今市场上宋元时代的族谱几乎是看不到了,即便明代族谱存世也极为稀少,比如乐安县明万历十年的《董氏族谱》就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晚清与民国所修的族谱尚有一定数量。对此,有专家建议,藏家和机构应集中力量搜集本行政区内谱牒,集腋成裘,这样有朝一日就能编成本市或本地区的族谱总目。
对于族谱收藏,有藏家提出五种有效方法:
一、原本购买。有的地方新谱修成,旧本便被搁置或废弃,这时有效介入,可能购买成功。
二、借阅复制。在村族中开明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借阅其谱,然后复制收藏。
三、适时购藏当代族谱。族谱打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当代族谱必然要为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许多地方的族谱往往允许族人出钱购买,如果收藏机构适时表达购藏的意愿,一般都能得到当地的支持。现今还有一个趋势,全国性的同姓总修大部头的“通谱”,如广西的《中国吴氏通书》,四川的《全国苏氏通谱》等,汇总了数省的同姓族谱资料,信息量很大,又多为正规出版社出版,只要汇款即可买到。
四、在旧货市场或旧书摊淘购。常见旧谱摆在地摊上,这是收荒人走村串乡以废纸价或低价收来的,多为村人废弃的残本,故价格低廉,如能碰上“谱头”或善本,则应购下。
五、关注旧书信息。石家庄有一种《藏书报》(原名《旧书交流报》),刊载全国各地旧书市场与旧书转让信息,其中常有族谱身影,多为书摊业主或私人藏家转让,间或还有少数珍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