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盛德暎当时
——元代申姓家族的分布与生活
武汉大学 申万里
申氏“远有世绪”,[1]这从现今见到的申氏家谱的记述反映出来。检索史料,这些家谱关于申氏最早渊源的记载,主要根据宋郑樵的《通志》,其中记载:
申氏,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今信阳军乃唐申州,即其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后为楚之邑,申公居之,又为申氏,是以邑为氏也。鲁有申丰,郑有申侯,齐有申蒯(kuai),韩有申不害著书。汉有申巡,石赵有申钟,为司徒。宋庆历登科申顗,信州人,政和申好问,郓州人。[2]
郑樵在这里将申氏的祖先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时代,表明了申氏这种源远流长的“世绪”,郑樵的《通志》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献“十通”的第二部,影响很大,颇具权威,其说法被后来家谱采纳,理所当然。
申氏以国为姓,国破申氏子孙流落四方,但既是显姓,肯定会在其定居地产生重要影响,流风遗俗,惠及四方,泽被黎庶,载诸史册。从当今文献来看,宋以前的申氏,定居中国北方为主,如唐朝润州天乡寺的法云禅师就是“俗姓申氏,其先魏都(今山西夏县)之望,出于姜姓。”[3]金灭北宋和此后的蒙金战争中,一些申氏在战乱中迁入江南,大部分申氏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流荡,战乱以后定居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和浙江较多。[4]这一动荡时期给申氏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谱牒丢失,如泽州申氏“谱牒散亡”[5]南阳申氏“遭罹世,故谱牒坠逸”。[6]谱牒丢失的结果,使明朝以后的申氏子孙对祖先来源产生困惑,以至于在明朝以后的重修家谱中写进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说和杜撰的“故事”,[7]甚至后人将申氏祖先与元朝蒙古黄金家族联系起来。[8]那么,元朝文献中还有申氏的记载吗?元代的申氏分布和生存状况如何?本人作为申氏之
一员,对申氏祖宗这一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情况颇感兴趣,不揣鄙陋,撰成此文,以求证于列位宗亲。
注释:
-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六《大元朝列大夫秘书监丞汴梁申氏先德碑铭并序》。
[2] 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
[3] 唐李华《李遐叔文集》卷二《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
[4] 具体情况将在后面根据史料进行分析说明。
[5] 魏初《清崖集》卷五《申氏父子庆会诗引》。
[6]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六《大元朝列大夫秘书监丞汴梁申氏先德碑铭并序》。
[7] 比如遭奸臣陷害改姓等传说。
[8] 关于这一点,蒙元史专家周清澍先生有文章澄清,可以参考,本人同意周先生的观点。
一:元代申氏主要有下面几支
第一,泽州申氏:
泽州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有申继贤任职于元朝中书省,为东曹掾史(属于吏员),元人魏初记载:
今东曹掾申继贤,以事至长安,持其先茔之碑以示余。葢今仪同三司致仕张公孝纯之所撰也。且曰:继贤上世家泽州,多读书显仕者,继贤晚生,谱牒散亡,不能具述。大人自壬辰兵变,与祖父母暨伯父相失,大人搜访百至,竟不知所在,日夜号哭。一日有道人崔其姓者亦泽州人,与大人语,大人因以祖父母及伯父年甲字贯付之,后数年,道人与伯父之子天锡偕至,大人即趋其所在,遂得父子如初。[1]
从上述记载来看,泽州申氏属于读书仕宦之家,社会地位较高。金元之间的战乱给这个家族带来较大影响,家族离散,靠道士的帮助得以团聚。泽州申氏见于记载的还有申大中,泽州高平县人,大德元年(1297)任陵川县主簿。[2]
第二,汴梁申氏:
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市,北宋都城,人文荟萃之地。汴梁申氏成名于北宋,为有名的“金斗申家”,此后几经迁徙,定居南阳。元朝关于这一家族的申敬父子的材料较多,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清这一家族的迁徙和发展过程。王恽在元朝大德元年(1297)六月写到:谨按:申氏世居汴梁,曾祖讳天禄,宋徽宗朝以婴儿科供奉内廷,门以金斗为识,当时称扬医艺精全者有金斗申氏之目。宣和末避地,家秦州社树坪,祖讳良辅,早以方技知名西土。祖妣冯俱寿终,葬天水郡。显考府君讳仲康,字西叔,资禀寛裕,有长者风。弱冠值金季,流居陜、虢间。天兵下河南,爱申裕间风土衍沃,定谋卜筑,以甲寅岁东徙,今遂为南阳人。[3]
另外,程钜夫对金元之际这一家族的记载更详细一些:申古姜姓之国,于周为伯爵,其后以封为氏,宋徽宗时有讳天禄者,居汴,善为方,供奉掖庭,门悬金斗以识,号金斗申家。兵乱,徙秦州之社树坪,是生良辅,良辅娶冯,生仲庚,字西叔,是为中议公,皆世其业。中议公好仁乐义,智勇过人。年弱冠,天兵下河南,身驰戎马陕、虢、申、裕间。卢氏县守将约啰君、总管马君闻其贤,拔置戏下,举族往依焉。宋游骑突至,获约啰杀于熊耳岭,公率敢死数十人赴之,誓不得尸不返,果得尸以归。事定,秦州旧业无复存者,顾申土而乐之曰:吾申人也,今至此,非天欲复其始乎?筮之吉,因家焉。[4]
从这两则记载可以看出,汴梁申氏属于有名的中医世家,北宋灭亡,迁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社树坪,金末蒙古军南下,蒙金大战于河南、陕西等地,这一家族也在河南、陕西等地流荡,金朝灭亡,秦州家产荡然无存,于是定居申地(河南南阳,因是申国最早的封地,所以称申)。
作为中医世家,汴梁申氏在北宋时,申天禄就作为太医,供职朝廷,当时称为“金斗申家”,此后的金元时期,申家依然保持中医世家的传统,四代行医。申仲庚,字西叔,好仁乐义,智勇过人,在金元之际的乱世东归,依附卢氏县守将,带领家族生存下来,后定居南阳。元朝统一天下,申仲庚在南阳行医,在当地影响很大,王恽和程钜夫对此都有记载:
王恽记载:府君(申仲庚)世其业,禁方秘诀,夙承指授,复为该洽。轩岐以来,其书奥妙,悉精究其理,学既博,技益工,在丑不矜,其能活人不期其报,过客病困逆旅及贫无资者,家置病寮,躬进汤剂、糜粥,既平复,量给路费以遣之。远迩注瞻,以材德兼称。如南阳富民孟氏夫妇,府君以伎能起其死,约兼金乘马谢,后恬然不为礼,或者不平对,府君诟之曰:医以济物为任,若贪图货物为心,岂天生俞跗保全夭阏安羸劣之意哉?子无复言。客叹服而退……兵后内外宗姻散失者,众求访不少置。得姨之夫樵翁于申,女叔于穰下,既孤且窭,收养终其身。平生行义类此甚伙,今特书其显著者。识者谓,府君为善不近于名,尚义不谋其利,躬弗受祉,后世其兴乎?以至元己巳歳季夏十有八日考终牖下,享年六十有七。配宋氏,系出京兆大家,资端重,未尝露嬉笑,年既笄,归于我。侍舅姑以孝敬闻,鞠育诸子极于勤苦。后八年以疾弃养,寿七十一,祔葬南阳县东泓河之右薛家里。子男六人:曰政,尝监郡酒税;曰整,河渠使;曰敬,即敬先;曰教,早世;曰敏,江陵路医籍提举。[5]
程钜夫记载:访姻族之在者,惟得姨母之夫于申,女之叔于穣,皆养之终身。岁具善药以备乡之有疾而贫者,若穷途逆旅无所归者,必躬自调护,又裹粮槖金,俾达其所止,无问邑里姓名。有富民夫妇暴疾垂絶,公以方匕起之,约酬兼金良马,不果酬,乡人诮之,公一不问。常教其子曰:人与天地为三,天地以生生为心,而人不能推而扩之,犹谓之人乎?昔人以医比相,良有以也,敢不勖哉?至元己巳六月十有八日卒,年六十七,远近闻者,如闻父兄之丧,夫人京兆宋氏,柔顺端凝,不妄言笑,有为妇为母之道,后公八年卒,年七十一,合葬南阳县东泓河之薛家原。子男六人:政,郡监酒,教,河渠使,敬,太常也,整,亦监酒,敦,蚤世,敏,提举江陵医籍。孙男八人:克荘、克柔、克实、克温、克强、克恭、克毅、克廉。[6]
上面的记载说明,申仲庚不仅是名医,也是一位忠厚长者,秉性善良,乐于助人,在南阳当地有很好的口碑。材料中列举了他的六个儿子,有五个儿子在元朝有仕宦经历,反映了家族较高的政治地位。材料中还记述了他的八个孙子,反映了这一家族在元朝的繁盛。当然,元朝仕宦最成功的还是申敬,王恽记载: 敬先性资醇裕,医学明敏,切脉审,用药精,至元六年选充太医。世祖皇帝巡幸两都,北狩东征,典司药石,皆侍其行。尝于御前修制汤剂,品藻药性,敷奏有条理,上顾而喜曰:汝身虽小,口甚辨博。又敕治元妃疾,获良愈,蒙赐玉鞶带、白金有差。至元廿七年由御药院使升授朝列大夫,选丞秘省,旌宿劳而从公论也。自昔铨衡经制,以方技进者虽有殊勤,不转文武正班。敬先读书励行,有士君子之操,故膺是除,由是知扬历清要,光显于亲者。[7]
程钜夫也有记载:申氏由汴而申四世矣,太常君(申敬)始能结知世祖,出入供奉,未尝不称旨。每候上问,进苦口之言,未尝不嘉纳。至有身不满七尺,而辩雄万夫之称,被玉帯白金之锡,服勤四朝,眷赉如一,历御药院使、秘书丞、秘书监、大常卿,致仕通显矣。[8]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申敬于至元六年(1269)任职元朝太医,负责元世祖忽必烈的保健工作,他治好了元妃(忽必烈儿媳、皇太子真金之妻、元成宗之母)的病,受到元世祖的奖励。至元二十七年(1290)申敬被任命为元朝秘书监丞,级别为朝列大夫,从四品。元朝以技艺入官者一般不授文武官员,申敬破格被授予四品文官,又以正三品的太常卿致仕,反映了他仕宦的成功。元朝有追封官员父母的制度,于是,在申仲庚去世四十四年以后,被元朝追封为中议大夫、上骑都尉,魏郡伯,母追封魏郡太君。
第三,太原申氏:
元初太原申氏知名者是申志贞,他原出自泽州申氏,金末泽州高平县人,“幼读书,中经童举,辞后流寓太原,成为太原申氏。”他到太原以后,“废干禄之学,易衣入道”,加入全真道教。他不久来到燕京,成为全真道教掌教李志常的弟子,多次代表全真教赴各地降香、祭祀,至元四年(1254)任太原路天庆宫主持,至元七年(1257)北上燕京,任道教都提点。[9]
全真教因为其教主丘处机到中亚觐见成吉思汗,受到蒙古大汗的尊崇,被授予免役圣旨,实力迅速发展。全真教的壮大危及到北方佛教的生存,众多道士免除赋役,也对元朝财政和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元朝政权开始限制全真教发展。至元八年(1258)元世祖支持佛教,打击全真教,在大都(北京市)组织了佛、道的辩论,全真教失败。元人鲜于枢记载申志贞的情况:道士申志贞,字正之,太原人。尝为道教提点,住京师长春宫。时道士旧传十七人坐与释教持论,不胜,落髪为僧者,志贞其一也。后终于乡里。[10]
从这则记载来看,申志贞是这一次佛道大辩论的全真教方面的十七位辩手之一,辩论失败,他作为一个全真道士的提点被强制落发为僧,这对申志贞来说是莫大的侮辱。史料记载,申志贞逃离大都,“曳杖南遁”,流落山西、河南之间,至元十九年(1282)申志贞来到终南山,主持当地傅村的长春观,至元二十一年(1284)七月二十一日,他在长春观去世,中年七十五岁。[11]
第四,大同申氏:
大同申氏得以记载下来,源于元朝时出现的一幅名画——《晋宁申氏家庆图》,元人程钜夫为此画题诗曰:申家盛德暎当时,家庆图中始见之。尽出槖金援滞狱,潜输囊米济邻饥。已惊贤妇能齐寿,复见名郎有七儿。最是舍旁覉旅者,感恩犹自说流离。[12]
晋宁为今山西大同,因为元朝大德八年(1304)山西发生强烈地震,故元朝宣布改大同为晋宁,太原为冀宁。这首诗反映了大同申氏在当地济贫急弱、积德行善的情况,诗中还透露大同申氏有七个儿子,可见这一家族的繁盛。此诗明清流传较广,清康熙年间,由翰林学士陈邦彦编入《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序》一书,呈康熙皇帝审阅并写序,收入四库全书。
第五,真定申氏:
元朝的真定路为今河北正定县,真定申氏代表人物是申杲(gao),字良辅,皇庆元年(1312)任松江府知府,“以忠信仁厚为治,随事悉心,百废俱举。”任满,转任 崇福院同佥。申杲子申秉礼,字彦鲁,元统元年亦为松江府知府,“有善政,士民刻石颂德。”[13]申杲的父子都做过松江府知府,官居正四品,说明真定申氏家族政治地位之显赫。
第六,东平申氏:
元朝东平路位于今山东东平县、汶上县一带,材料不多,大德五年-七年(1301-1303)任镇江路提控案牍。[14] 家族情况不详。
第七,益都申氏:
元朝益都路位于今山东青州市,资料不多,代表人物申良佐,字辅之,益都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任镇江路提控案牍,[15]至大元年(1308)任衢州路照磨。[16]家族情况不详。
第八,金华申氏:
金华,元朝称婺州路,今属浙江金华市。金华申氏属于江南的申氏家族,来源不详。元代金华申氏代表人物是申佑(字君佐),其家族来源,元末明初士人王祎记载:“曾祖埜,祖焰,父镇,皆世不显。至府君,始以儒术自奋,有闻于时。”[17]这说明金华申氏原是一般百姓之家,到申佑时才读书习儒,有了仕宦的机会。
关于申佑,王祎继续记述: 天历初,用御史举署饶州路余干州儒学教授,修学宫,养士类,翕有声誉。调平江路録事判官,平江大郡,民物殷盛,兴利剔蠧,事功以集。适歳大祲,慨然白大府,愿以劝分为己任。谕巨室移粟他郡食饿人,全活者众。奸人罗甲收良家女百十人,抑使为娼,因交结权贵,邀纳货赂,既廉得其奸状,即白发之,坐甲重罪,还娼女良家,奋不顾利害,政誉大着。迁饶州路德兴县主簿,县西五里有溪控驿道,其流湍悍,渉者病之,相其宜为浮桥,以铁縆比舟上架板庋用济不通,仍买田,予守桥者俾以歳入为缮修之资,民便之,名桥曰栖鸾渡、曰申公生,立祠桥西,刻石颂之。郡学田八百亩为豪富民所占,歳久不可理,大府命理之,即具究其实,得田之形状左验,悉与碑志合,豪富民乃噤不敢争,田尽归于学,其政绩大抵如平江。辟湖广行中书省掾史,禆赞硕画,宰臣咸器之。居无何,遽请休致,谢事而归,以承务郎婺州路永康县尹致仕。距故居五里中和山之阳,结屋曰澹庵,日相羊其间,世虑漠不以经意,遂终老焉。歳庚子二月某日以疾卒,享年七十有五,即以其年某月葬于中和山之麓,遵治命也。元配刘氏,继室潘氏,子男二人:长曰澜,用荫累调永康县丞;次曰沚。女二人,适唐弦、徐某,孙男二人。[18]
从王祎的记载来看,申佑以学官出身,后升任官民官。由于饱读诗书,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和治理国家的办法,他的仕宦也是非常成功,以七品官永康县尹致仕。元代南人社会地位不高,江南士人更是仕宦艰难,除了做没有品级的学官以外,很少有人能做地方管民官,实现其治民的政治理想。[19]申佑受到推荐,任职没有官品的儒学教授,最后以正七品的县尹致仕,应是南人儒士中仕宦的佼佼者。
第九,巢县申氏:位于今安徽巢湖市,记载不多,代表人物是申楫(ji),他在泰定三年(1326)由登州(今蓬莱市)判官,授莱芜县尹。[20]家族情况不详。
二:元代申姓人物表
上面对元代申氏家族分布及其家族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下面将元代文献中记载的所有申氏成员列表汇总,分析其仕宦和个性方面的特点。元代申姓人物表:
姓名 |
籍贯 |
身份 |
时间 |
史料根据 |
申仁 |
阳城县 |
主簿 |
至正十四年 |
万历《泽州志》卷五 |
申氏 |
太原 |
节妇 |
至正二十年 |
《元史·列女传》 |
申佑 |
金华 |
泰康县尹 |
至正二十年 |
王祎《王忠文公集》卷二十 |
申杲 |
真定 |
松江知府 |
至正年间 |
崇祯《松江府志》卷三十 |
申恕 |
|
大司农司令史 |
至元年间 |
《至顺镇江志》卷十七 |
申杰 |
|
秘书监 经历 |
至元十六年 |
《秘书监志》卷十一 |
申敬 |
南阳 |
太常卿 |
皇庆元年 |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六 |
申楫 |
巢县 |
莱芜县尹 |
泰定三年 |
张养浩《跪舔类稿》卷四 |
申荣 |
山东行省平章 |
|
元末 |
《元史·忠义》 |
申大中 |
泽州 |
陵川主簿 |
大德元年 |
《万历泽州志》卷五 |
申天泽 |
崇仁 |
县尹 |
至元年间 |
《嘉靖抚州府志》卷八 |
申世荣 |
东平 |
镇江 提控案牍 |
大德五年 |
《至顺镇江志》卷十五 |
申仲和 |
乐官 |
出任阳丘县尹 |
元贞二年 |
刘敏中《中庵集》卷九 |
申如鲁 |
泽州 |
进士、庐州路推官 |
|
《万历泽州志》卷六 |
申志贞 |
太原 |
全真道士 |
至元年间 |
《甘水仙源录》卷八 |
申良佐 |
益都 |
镇江 提控案牍 |
至元二十九年 |
《至顺镇江志》卷十五 |
申良弼 |
|
瑞州路 推官 |
皇庆年间 |
《崇祯瑞州府志》卷十四 |
申居仁 |
|
秘书监 知印 |
元贞元年 |
《秘书监志》卷十一 |
申从敬 |
|
南台御史 |
至大元年 |
《嘉靖清河县志》卷三 |
申月鲁帖木儿 |
|
衢州路 总管 |
皇庆元年 |
《天启衢州府志》卷七 |
注:表中的职务是一生中最高职务;同一家族中只录一人,家族中上辈父、祖和下辈子、孙未列入统计表。
上表统计了元代申姓子弟20人,除节妇1人,道士1人以外,18人均有不同的仕宦职务,下面根据统计数据和其他史料,分析元代申姓子弟仕宦的特点。
首先,职务的多样性。元代申氏承担的职务从级别上看有:吏员、7-9品的低级官员、4-6品的中级官员,也有个别的路总管(正三品)和行省平章(从一品)的高级职务。从职务的性质来看,有地方官吏、中央官吏,有掌管民事的官吏,也有提举道教的宗教官职。
其次,仕宦途径多样姓。申氏子弟在元朝任官有的是通过医术,担任太医,最后升任中高级职务,如申敬;也有通过演奏乐器得到元朝高层的重用,最后被任命为官职,如申仲和,也有在元末组织义兵对抗农民起义军,被元朝任命高官的,如申荣,也有通过儒术被任命为学官,然后升为行政官员。另外,大部分申氏子弟所担任的低级职务和吏员,这些人应该是通过官员荐举获得职务。
第三,仕宦的孤立性,缺乏同姓援引网络。相对一些大的姓氏,元代申氏仕宦人数很少,更缺少在某一领域或某些地区集中任职的同姓仕宦网络,因此,这些仕宦者大多数只能孤军奋战,缺少群体支持。
除了申氏的仕宦精英以外,一些非仕宦的申氏子弟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在地方社会建立声誉,成为地方精英。如前面提到的申敬之父申仲庚,靠医术行德积善,帮助贫乏,成为南阳当地有影响的地方精英。大同申氏的《家庆图》也反映了这一点。
从前面的材料还可以发现,元代申氏子弟一般比较谦虚,不事张扬,但敬业守信,有才华,有能力。这一点从申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赞赏和申佑任官以后兴利除弊,深得百姓拥护以及申杲父子任官松江知府,任满百姓为立德政碑表彰之可以反映出来。另外,一些没有任官的申氏成员也通过气节、忠孝等优良品行,得到官方或民间百姓的赞美,如申氏节妇,泽州申氏战乱背后苦寻离散亲人等。
三:申姓与他姓
申氏以国为姓,出身远有世续,代有闻人。不过,与其他大姓相比,毕竟人数有限,进入全国性级别的精英不多,因此传世文献不容易发现其踪迹。笔者认为申姓历史最重要的阶段应是元朝,由于此前大规模的宋金、蒙金、蒙(元)宋战争,谱牒散轶,后来的明清时代甚至今天,申姓子弟对祖宗渊源产生了困惑,而明清和近代家谱中的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说甚至杜撰的内容,更为这些问题添加了层层迷雾。因此,笔者根据金、宋、元、明等传世文献,勾稽、梳理零星的记载,撰成此文,希望今天对祖先来源有兴趣的宗亲子弟对这一段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如有条件,开展广泛田野调查,探寻传世文献中失落的民间史料。
就元朝申氏家族的发展来看,申氏家族的分布以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为主,兼及江南的浙江、安徽一带。从生存方式来看,医学是申氏家族得以自豪的谋生手段,宋朝和元朝两个朝代,申氏子弟都有人担任太医,在宫廷服务的记载,说明申氏家族的医学水平已经达到全国最高水平。江南申氏家族以儒学立家,北方申氏家族以忠孝节义立足于地方社会,这些特点值得今天的宗亲后人学习和继承。
(附记:笔者撰成此文,得到家兄申殿栋的支持与鼓励。殿栋兄还介绍我加入申氏宗亲QQ群,使我有机会跟全国申氏宗亲交流,谨致谢忱。)
注释:
-
魏初《清崖集》卷五《申氏父子庆会诗引》。
[2] 万历《泽州志》卷五。
[3]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六《大元朝列大夫秘书监丞汴梁申氏先德碑铭并序》。
[4] 程钜夫《雪楼集》卷十九《魏郡伯申公神道碑》。
[5]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六《大元朝列大夫秘书监丞汴梁申氏先德碑铭并序》。
[6] 程鉅夫《雪楼集》卷十九《魏郡伯申公神道碑》。
[7]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六《大元朝列大夫秘书监丞汴梁申氏先德碑铭并序》。
[8] 程钜夫《雪楼集》卷十九《魏郡伯申公神道碑》。
[9] 张好古《洞元虚静大师申公提点墓志铭》,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59卷,第518页。
[10] 鲜于枢《困学斋杂录》页十八。
[11] 张好古《洞元虚静大师申公提点墓志铭》,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59卷,第518页。
[12] 程钜夫《雪楼集》卷三十《题晋宁申氏家庆图》。
[13] 崇祯《松江府志》卷三十《名宦宦绩三·元》,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第770-771页。申杲的去思碑,当地人称棠阴碑,由济南人、礼部尚书张养浩所撰,碑文收于该方志的第771页。
[14] 《至顺镇江志》卷十五《刺守·参佐》,江苏地方文献从书本,第624页。
[15] 《至顺镇江志》卷十五《刺守·参佐》,江苏地方文献从书本,第624页。
[16] 嘉靖《衢州府志》卷三。
[17] 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四《故申府君墓志铭》。
[18] 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四《故申府君墓志铭》。
[19] 元代学官的仕宦情况,可参考申万里《元代教育研究》第六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0] 张养浩《归田类稿》卷四《莱芜县三皇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