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中国传统家教原则的集合
颜之推生于南北朝时期,山东琅琊临沂人,曾在北齐和周做官。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主要用于教导子孙,一共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应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
颜之推提出以下一些家教原则:
“固须早教”。他主张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就应用优美的声音陶冶自己,用礼仪支配自己的言行。孩子生下后,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就要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免得养成坏习惯再去纠正。
“威严有慈”。颜之推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过于严厉,孩子不会敬孝,过于宠爱子女会不听话。
以身作则建立良好家风。颜之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父兄言传身教很重要,上梁不正,下梁必歪。
重视环境熏陶。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小时,思想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选择良好的朋友交往。
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颜之推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
勤学。他认为古代的明王圣帝,都需要勤学,何况普通人,无论工、农、商、学都应勤学,以求进步。
自立。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自立为本。他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专门的技能,才能自立于社会,他告诫后代说,“父兄不可长依,乡园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学有一技之长,才能随时随地自立于社会。
务实。他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利行”,把握了学问,就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曾国藩家书》 领袖与平民共读的畅销育儿经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他的文集《曾文正公家书》,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传统家教的经典。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毛泽东青年时代也推崇曾国藩,《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就有较详实的论述。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含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曾国藩家书》上至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曾国藩还留有著名的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昔吾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
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曾家数代却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家风建设刻不容缓
(云岭先锋网 2016年02月24日 13:59:34)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睦相处、幸福长久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自出生之日起,身上就肩负了责任和义务,无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家都是每天的归宿,若没有好的归宿甚至无归宿,那努力的意义何在。许多人志存高远,追求权力和地位,想要出人头地,可是若连自己的小家庭都经营不好,如何去管理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体组织,有机会也没能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家风建设尤为重要。而领导干部作为群众带头人,加强家风建设首当其冲。如何建设家风,我认为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抓建设,需先修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发挥带头作用,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从“三严”入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从自我做起,认真抓好自身思想建设,加强学习,树立反腐意识,从根本上防腐、拒腐。
修身后齐家。树立良好家风,首先要重视家庭,不可忽视家庭的地位,将家风作为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注重家庭建设。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充,注重家庭教育对人的性格导向有很大影响,因此要注重家庭美德的培养,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最后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凡事要讲究原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则才能说话、做事有依据。
综上所述,无论家族、家、个人都需端正心态,态度决定一切,言传身教,影响的是几代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