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
1、西申国:周穆王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封侯爵,国都故址在陕西省平阳,被秦国灭亡。
2、南申国:周宣王妻舅(西申国公子诚)被封于河南省南阳谢邑,封伯爵,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
3、东申国:在河南省信阳市,楚国的附庸国。
中文名称:申国
国家领袖:姜佐
所属洲:亚洲
首都: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西申国
西周中叶出现的一个诸侯国
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叔齐之子孙,后来渡过大河,移到陕西地区故邰国、扶风之地聚群而居,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侯",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后又被称作"申戎",亦称"姜氏之戎"(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是申国最先的发源地。
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当太子姬宜臼被废之后与母亲逃奔西申以求外公申侯之助时,申侯联合了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
西申国疆域
西申侯国都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南申国在陈(今河南淮阳)、郑(今河南新郑)的南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申国的都城在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在冥厄关(今湖北广水市和河南信阳市交界处)之北、淮水(淮河)之南。
西申国联姻西周王族
按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由于西申侯具有长期经营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世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这个申侯实际上是西申之君,并非远在南阳的申伯。
《左传·隐公元年》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四国皆姜姓。"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周厉王大臣"申季",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
东周初被秦国灭亡
周桓王姬林十六年(秦宪公嬴立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秦宁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西申国被秦国顺带吞灭,其国民四散迁逃,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亦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申氏。
南申国
周宣王分封妻舅
申伯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封妻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区,南申国的封地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门户重镇。宣王还派召伯虎去为申伯经营首都谢邑(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彻取村社土地的一部分作为公田,还派遣近臣傅御把申伯的私人(申伯原有的臣民)迁去,以便他迅速建立统治地位。
申伯世为西周王朝卿士,文武兼备,在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增封申伯。当时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当时的西周贤相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此申国遂称"南申",西土之申国可称西申。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
考古发现
1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周墓中,曾出土南申国青铜器。
1975年清理的一座春秋中期墓,出土了楚国申县县公的青铜器。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东申被迁往楚地,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恢复。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夫人娶自申国,称为"武姜"。
东周初被楚国灭亡
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国于春秋初年开始扩张,楚文王讨伐申国,楚申之间有邓国(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须假道于邓。然而邓楚为姻亲,即当时的邓君祁侯为楚文王之舅。
据《左传》记载,讨伐途中经过邓国,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让他停在邓国,设宴款待他。骓甥、聃甥和养甥请求邓祁侯杀掉楚王,邓祁侯不许,于是三人说:"亡邓国者,必是此人。等到他灭了申国,再来灭邓国,就好像咬噬您的肚脐一样,再也来不及图谋应付了。要杀他,只有乘这个时候。"邓祁侯不听,最后邓国、巴国和南申国同归于尽。
前 687年春,楚师来了个顺手牵羊,在自申返楚的途中灭了邓国。
南申国遗民 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以后,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一部分南申国贵族移居到山西晋城泽州的洞八岭村。这是一座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统。列入我国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信阳"东申国" 楚国的附庸国 《左传·哀公十七年》追溯了楚文王"实县申息"的功业。息国的灭亡至晚在公元前680年。申国被并入楚国后,成为楚国北方重要的县。城濮之战中,楚国令尹子玉并未帅楚国全部主力出征,而是以申息两县的兵力为主。因此子玉战败,楚成王有言:"你若回国,申息两县的父老怎么办?"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同意以申和吕两地部分土地作为子重的赏田。而当时楚国申县的长官巫臣劝谏,说申和吕是楚国北方边境重要的军事重地和兵源地,如果以申吕为赏田而不是楚王直辖,那么就丧失了这两地的军事功能,晋国和郑国就必然突破边境而攻击到楚国的腹地汉江流域。 公元前585年(鲁成公六年),晋国讨伐蔡国,楚国以申息的兵力救蔡。晋国将领认为,此战胜利则仅仅是击败楚国的两县而已,失败更为耻辱,因此主动撤退。顾颉刚指出,以申息两县的兵力即足以和霸主之国晋国的军队周旋,可见申息两县的富庶。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死,楚平王立。当年楚灵王灭蔡国后,灵王将许国、胡国、沈国、道国、房国和申国迁徙至楚国境内,楚平王即位后,使陈国和蔡国复国,而这些被迁徙的小国,也都复国。申国正在复国之列。 楚文王灭南申侯之后,曾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面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强楚的附庸,成为当时楚过抗御巴国的前锋防线,春秋时期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 楚国利用 历史上的"申息之师" 楚长城研究专家艾廷和认为,楚长城修建同样主要依靠了军队,这支军队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申之师"。在灭申之后,楚文王对申国贵族采用了招抚政策,任用申国被俘的很有名望的贵族代表彭仲爽(今南阳人)为令尹,帮助管理原申国地盘,并在原申国组建强大的精锐部队"申之师",由自己直接领导,帮助楚国攻城拔寨。 被司马迁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孙叔敖(今信阳淮滨县人)为楚相时,于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师"在邲地(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胜晋兵,威震天下,助楚庄王得以称霸中原。 《春秋左氏传》关于左司马眅统帅"申息之师"的记载: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文之锴后至,曰:"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锴执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杀之。故逐公孙辰,而杀公孙姓、公孙盱。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氵斥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左司马眅墓的考古发掘 1957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信阳楚王城西南一里许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震惊中外的战国大墓。墓中出圭的250余件彩绘木漆器,体现了战国时代民间画师的高超技艺。他们用石黄、赭红、深红和银灰色构成了各种各样富丽堂皇的图案。山鹿、苍龙、猎犬、犀牛、青蛙、爬虫,较之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图案更为逼真。巫神的主冠在似欧洲古希腊人的装束。写实的风俗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楚王在狩猎、宴饮、伎乐、歌舞和征战的历史画卷。 墓中发现的毛笔,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笔的说法。墓中陪葬的两个木俑没倒,证明了信阳地区两千多年来没有五级以上的地震。出土编钟录制《东方红》乐曲,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邀游太空,把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更被世人传为佳话。 该墓的墓主人就是《左传》中记载的楚国左司马眅(今信阳人) ,因统帅"申、息之师"有功,当上了楚国的左司马。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发生了一次楚灭戎蛮子赤的大战役。左司马眅战功显赫,在信阳楚王城左司马眅墓中出土新铸的编钟上铭记了这件事。他统率数十万"申、息之师",大本营就在信阳楚王城,而他死后就埋在楚王城附近。 世系图 姜佐:妻景仆氏,西申国开国之君 姜汲:妻有扈氏 姜陵高:妻姬氏 姜嵩:妻温氏 姜谋:妻顾氏 姜成:妻马氏 姜胡:妻温氏 姜献:妻有施氏 姜宁:妻顾氏 姜恩:妻孟氏 姜诚(申伯公子诚,字宏道),妻王、高、张氏,辅宣王中兴,公元前821年被赐封于谢邑,南申国开国君主,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始祖 谢弘 谢广 谢烈 谢骘 谢预:妻昌氏,公元前688年楚成王伐申,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