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使用声明告所有读者:本文是发现者通过百度文库网上支付下载文件,作为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大家不要外传和复制。若涉及文化产权保密和著作权等问题,阅读者自负法律法规责任。概与分享个人及本网站无关,希望阅读的家人们,在共享知识的今天,一定要懂得感恩研究者的辛劳,为答谢作者薛建祥先生,特向你表示感谢!并祝你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若先生本人发现此稿不同意放本族网站,一旦告知,我们第一时间撤离本网站。
古申国及“申”之延续
日期:2015-10-22来源:未知作者:admin
摘 要: 通过对古申的来历、“申”的含义、申国之受封、古申伯国的兴衰史及楚国令尹古申故地人春申君封地变迁的考究,澄清人们对“申”的种种谜团认识,梳理世人把信阳和上海都简称为“申”、“申城”的来龙去脉,揭示信阳市和上海市的关系渊源流长。
关键词: 古申 申伯国 申人 春申君 申城
一、古申的渊源、“申”的含义及申之受封
申,原为西戎的一支,最初住甘陕之间。申国为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从“姜”字由“羊”、“女”组成,亦可知是以农牧为业的母系氏族。炎帝子孙四岳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后来又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诗经•大雅•嵩高》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即吕)是与申有近亲关系的两支部落,逐步向南迁徙,发展成为两个小国[1]19-21。
申这个部落,以申为名,是对雷雨时天空的闪电的崇拜。在甲骨文、金文中,“申”字都像闪电的回曲闪烁之形。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现象有神秘感,看到闪电于天,即认为神之为,便当做天神崇拜;并作为自己的图腾、骄傲和自己部族的称号。对闪电为何不称电,因为“神”、“申”谐音互通,称做“申”,内含神义[2]26-29。由于信阳是古申伯国的所在地,信阳自汉代后就简称“申”。古代,“申”、“信”通用。可知今天信阳的“信”,也就是从申国传承下来的。
申之受封,历史文献记载有两次。西周初年申被封于河南南阳的唐河、白河流域,建都在今南阳市北谢地,为西申,也称“古西申国”。周代初期,武王伐纣成功后,周武王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申人受封为诸侯,建申国于唐、白河流域,最初都于谢(今南阳市方城县)。西申疆域东接息(今河南息县)、弦(今光山县西北)、黄(今潢川县西),西连吕(南阳市西)、邓(襄阳至邓州市一带)、风翏(在今唐河县西南80公里湖阳镇),北邻缯(南阳东北方城)、道(在今确山县北)、蔡(今上蔡、汝南),南近郧(在湖北安陆)、随(随州市)、唐(随州西北)。
《汉书•地理志》曰:“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吕太公所封,亦在宛县之西也。”《史记•楚世家》曰:“文王二年,伐申过邓。”注:“古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左传•隐公元年》曰:“初,郑武公娶于申。”注:“申,姜姓国,在今南阳宛县。”申在南阳,除了文献记载外,近些年来文物考古,发掘的西周贵族墓葬中的青铜器铭文“申公彭宇”等也可加以佐证[3]13-19。
周宣王增封信阳的古申国,建都在今信阳市北平桥区,相对南阳的西申而为东申,也称“古东申国”或“古东申伯国”。申国原为伯爵,国居称为申伯。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2年),申伯为王卿士,佐宣王有功,加之又有王舅的至亲关系,为了表达“宣王中兴”之德,抵御南方日益强大的楚国,便委任申伯以重任,遂增封申伯于淮河上游的谢地(今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北的古城遗址),仍以“谢”命其城,以示不忘旧也。《左传•隐公元年》疏:“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申绝。 至周宣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申伯姜诚———这位古东申伯国(信阳)的开创者,便从容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从此古东申伯国广有疆土,其地理位置,北起陈郑,南迫疆楚,东属息黄,西临“汉阳诸姬”,兼有东西两申,处于唐、邓、随、道、江(今息县西南)、息、黄、弦等国之间,辖区从今河南信阳向西直到今南阳。《尚书•禹贡》记载:申“介荆豫之间,芒芒四境,长淮绕于后,严关峙于前”。《汉书•地理志》曰:“申之疆域,在冥扼(平靖关)之北,淮水之南。”
《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帅蛮以叛楚……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左传》哀公十七年:“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于是,古老的东申伯国在信阳大地上掀开了它新的历史,信阳从此简称“申”,延续千年至今,郑樵《通志•都邑略》:“自汉以后,史书皆称信阳为‘申’。”此外,《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通史》、《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数十种方志史书,都记载信阳为古东申伯国。
二、东申伯国的兴起、显赫及其衰亡
为表示重视之情,宣王亲自饯送“申伯还南”,又命召伯随同申伯前往营新邑谢城。申伯南迁至豫南淮河上游,定都谢邑(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方圆区域)。他自感深沐王恩,常年勤勉王事,内修政事;还传播中原文明,教化百姓;推行宣王“不籍千亩”政策,改行实物地租,生产发展,国内人口滋生,国力逐渐强大。同时,他外攘东夷、淮夷,抵御江汉一带的荆楚,收复周文王、周武王之境土,保卫“周之南土”的功绩非常伟大,可以说是彪炳史册。《诗经》赞曰“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意即申伯具有好道德,柔和善良且正直,以德去安抚诸侯,名声广播四方邦国。《崧高》篇有“南国是式”句即说明了申伯国治理南方的诸侯国。古东申伯国没有辜负周天子(宣王)让其阻塞荆楚,镇压淮夷,安抚南方的重托,随之东申伯国晋升为侯爵。
受封申国,世代与姬姓贵族联姻,周宣王的继承者周幽王娶申侯女为后,生太子宜臼。后来,幽王宠爱褒姒,废黜申后,赶走宜臼。宜臼逃到申国避难,申侯筑城以居太子(信阳市城阳城址保护区现有太子城遗址)。周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就派兵攻打申国。申侯大怒,战败来兵,并约合缯、吕、郑等国与西面的犬戎向西周王朝进攻。此时,因“烽火戏诸侯”之故无人佐王,结果镐京被攻破,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王朝被颠覆。申侯与诸侯们共立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为防西北戎、狄侵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申侯的劝导下,便把国都由镐京向东迁移至洛邑即今之洛阳,开辟了历史上“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东周王朝就这样在申伯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并依靠东申伯国的军事力量维护着政权(据史料记载,当时申伯国的军队曾经驻扎在洛邑东郊与今巩义、肥水一带),历经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由此可见,东申伯国在当时东周时代的地位是何等显赫。
孔子修《春秋》,遵周礼,尊王攘夷,故意不载申伯国事,以致显赫一时的申伯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缺乏详尽史料。信阳境内平桥区自高梁店乡的申阳台至平昌关镇古城沿淮河一带现仍然留有古东申伯国人活动印迹的申伯碑、申伯墓、申伯祠、申伯盘、申伯读书台、申塔等遗址、遗物,表明古东申伯国的极大影响力和巨大的历史积淀性。
东申伯国的衰落和灭亡,史料记载较为明确。西周中期,居丹浙地带的荆楚立国兴起。东周之初,楚王带领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国势日臻强盛,开始了开疆拓地的进程。特别是楚武王熊能,迁居江陵纪南城(郢都),兼并和控制江汉地区后,觊觎中原,心图王霸。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中原诸侯纷争无主,汉北各国都渐渐消弱,楚国趁机北上。公元前698年—前691年间,楚武王经过反复攻伐,取道邓国,从古西申(南阳宛城)入门,打通申伯国东西之间的要冲———花蕊店(今桐柏与信阳交界处),沿淮而下,占据申阳台,攻下东申伯国都地谢城(今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北的古城),最后拿下太子城(即申侯筑城以居太子的地方,现有太子城遗址)。东申伯国人退守“三关”(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会合处,自然形成三个险要隘口。东为九里关古称“大隧”,西为平靖关古称“冥厄”,中为武胜关古称“直辕”)[4]。楚文王继承父业,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688年),就率军攻申,历时数月,夺取了东申伯国的大部分地盘。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又“与巴人伐申”,东申伯国南部“三关”地区失守。从此,申侯之后仅存有食邑、祭祀而已。
三、“申”之延续
楚灭申国,历经四百年后,楚国在申(吕)、息驻扎军队,设置地方政权(申县),出现了多任“申公”。自此,楚文王吞并申伯国及信阳一带的诸侯小国,经营的重点和驻扎重兵的地方已经推进至淮河北岸的古申伯国的负函城[5]。据《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记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许昌)、胡(漯河市西)、沈、道、房、申于荆(山)焉。”杜预注:“道、房、申皆诸侯,楚灭以为邑。”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楚又把信阳浉河一带的申国遗民迁到郢都等地。同时,由于吴楚连年战争,申民流离失所,申人散住,遍布四方。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一举攻陷楚国郢都,楚顷襄王“流掩于城阳”(原古东申伯国辖地,今河南信阳平桥区境内的城阳城遗址)。危难当头,楚顷襄王惭愧地派人召回谋臣庄辛,于是文化的中国在信阳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亡羊补牢”的典故。庄辛的理论付诸实践后,使得楚顷襄王缓过一点劲来,在临时国都———城阳暂住了三年,又迁徙到陈国的淮阳。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又命白起与韩、魏联合攻楚。在三军整装待发之际,申国故地(今信阳潢川)人黄歇,就光彩夺目地登上楚国历史的舞台。他首先出使秦国,向秦昭王上书陈述秦楚结为睦邻友好的利弊大势,促成秦楚订立和好盟约。接着,黄歇又与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公元前263年,黄歇巧设妙计与太子完死里逃生地回到楚国,楚顷襄王去世后,太子完继位为王(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黄歇被任命为令尹,又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其中包括了他的老家黄国故地———信阳潢川[6]365-391。
公元前241年,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的楚国申人春申君向楚考烈王进谏:淮北地靠近齐国,形势紧急,把赐他的淮北封地划为郡来治理,愿请封江东。楚考烈王应允了。
这样,春申君黄歇就封于江东吴国(今苏州及以东)。楚国春申君封地变迁。他来到江东后,为发展农业,使苏州等城邑免受水患,开始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惠泽于民。时至今日,江苏苏州到上海一带到处都有春申君足迹印痕和“申”的符号。在无锡,春申君饮马的山涧,称之为“春申涧”;在江阴,有港称之为“申港”;在苏州,因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遂有“太仓”。被称之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别名“申江”、“春申江”、“申浦”都是源自楚国令尹春申君。于是,上海简称“申”、上海市又称申城(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海为“大申城”、信阳为“小申城”)。
在上海域内还有很多与春申君有关的地名和事件。如上海市的“春申路”、“春申桥”、“春申塘”以及松江区新桥镇的“黄歇村”、“春申村”等。春申君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至今春申村还流传着“黄歇率众开河”的传说。松江区政府投资兴建的“春申君祠堂”已落成,祠堂西面为大型铜雕照壁“上海之根”;浮雕两端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松江区在纪念松江置县1250年时献给黄歇的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陆逊封侯,华亭昭昭……2002年9月,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引吭高歌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参考文献:
[1] 蔡静远.古申初探[C] //信阳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2] 尚景熙,尚玮.申城与信阳[C] //信阳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3] 刘 维.古申再探[C] //豫南史话(第四集).信阳市文物管理局编, 2008.
[4] 李富成.楚国破灭申国的时间和路线[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1): 50-53.
[5] 欧谭生.孔子如楚到负函考[J].孔子研究, 1990, (4):22-24.
[6] 陈俊峰.楚•永远的黄歇[C] //陈俊峰.铁血战国:激荡年代的性情人物.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薛建祥(1967-),男,河南信阳人,曾任城阳城址保护区党委书记,现任信阳市平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信阳市委党校平桥分校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和地方史教学研究。
关键词: 古申 申伯国 申人 春申君 申城
一、古申的渊源、“申”的含义及申之受封
申,原为西戎的一支,最初住甘陕之间。申国为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从“姜”字由“羊”、“女”组成,亦可知是以农牧为业的母系氏族。炎帝子孙四岳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后来又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诗经•大雅•嵩高》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即吕)是与申有近亲关系的两支部落,逐步向南迁徙,发展成为两个小国[1]19-21。
申这个部落,以申为名,是对雷雨时天空的闪电的崇拜。在甲骨文、金文中,“申”字都像闪电的回曲闪烁之形。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现象有神秘感,看到闪电于天,即认为神之为,便当做天神崇拜;并作为自己的图腾、骄傲和自己部族的称号。对闪电为何不称电,因为“神”、“申”谐音互通,称做“申”,内含神义[2]26-29。由于信阳是古申伯国的所在地,信阳自汉代后就简称“申”。古代,“申”、“信”通用。可知今天信阳的“信”,也就是从申国传承下来的。
申之受封,历史文献记载有两次。西周初年申被封于河南南阳的唐河、白河流域,建都在今南阳市北谢地,为西申,也称“古西申国”。周代初期,武王伐纣成功后,周武王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申人受封为诸侯,建申国于唐、白河流域,最初都于谢(今南阳市方城县)。西申疆域东接息(今河南息县)、弦(今光山县西北)、黄(今潢川县西),西连吕(南阳市西)、邓(襄阳至邓州市一带)、风翏(在今唐河县西南80公里湖阳镇),北邻缯(南阳东北方城)、道(在今确山县北)、蔡(今上蔡、汝南),南近郧(在湖北安陆)、随(随州市)、唐(随州西北)。
《汉书•地理志》曰:“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吕太公所封,亦在宛县之西也。”《史记•楚世家》曰:“文王二年,伐申过邓。”注:“古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左传•隐公元年》曰:“初,郑武公娶于申。”注:“申,姜姓国,在今南阳宛县。”申在南阳,除了文献记载外,近些年来文物考古,发掘的西周贵族墓葬中的青铜器铭文“申公彭宇”等也可加以佐证[3]13-19。
周宣王增封信阳的古申国,建都在今信阳市北平桥区,相对南阳的西申而为东申,也称“古东申国”或“古东申伯国”。申国原为伯爵,国居称为申伯。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2年),申伯为王卿士,佐宣王有功,加之又有王舅的至亲关系,为了表达“宣王中兴”之德,抵御南方日益强大的楚国,便委任申伯以重任,遂增封申伯于淮河上游的谢地(今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北的古城遗址),仍以“谢”命其城,以示不忘旧也。《左传•隐公元年》疏:“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申绝。 至周宣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申伯姜诚———这位古东申伯国(信阳)的开创者,便从容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从此古东申伯国广有疆土,其地理位置,北起陈郑,南迫疆楚,东属息黄,西临“汉阳诸姬”,兼有东西两申,处于唐、邓、随、道、江(今息县西南)、息、黄、弦等国之间,辖区从今河南信阳向西直到今南阳。《尚书•禹贡》记载:申“介荆豫之间,芒芒四境,长淮绕于后,严关峙于前”。《汉书•地理志》曰:“申之疆域,在冥扼(平靖关)之北,淮水之南。”
《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帅蛮以叛楚……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左传》哀公十七年:“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于是,古老的东申伯国在信阳大地上掀开了它新的历史,信阳从此简称“申”,延续千年至今,郑樵《通志•都邑略》:“自汉以后,史书皆称信阳为‘申’。”此外,《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通史》、《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数十种方志史书,都记载信阳为古东申伯国。
二、东申伯国的兴起、显赫及其衰亡
为表示重视之情,宣王亲自饯送“申伯还南”,又命召伯随同申伯前往营新邑谢城。申伯南迁至豫南淮河上游,定都谢邑(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方圆区域)。他自感深沐王恩,常年勤勉王事,内修政事;还传播中原文明,教化百姓;推行宣王“不籍千亩”政策,改行实物地租,生产发展,国内人口滋生,国力逐渐强大。同时,他外攘东夷、淮夷,抵御江汉一带的荆楚,收复周文王、周武王之境土,保卫“周之南土”的功绩非常伟大,可以说是彪炳史册。《诗经》赞曰“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意即申伯具有好道德,柔和善良且正直,以德去安抚诸侯,名声广播四方邦国。《崧高》篇有“南国是式”句即说明了申伯国治理南方的诸侯国。古东申伯国没有辜负周天子(宣王)让其阻塞荆楚,镇压淮夷,安抚南方的重托,随之东申伯国晋升为侯爵。
受封申国,世代与姬姓贵族联姻,周宣王的继承者周幽王娶申侯女为后,生太子宜臼。后来,幽王宠爱褒姒,废黜申后,赶走宜臼。宜臼逃到申国避难,申侯筑城以居太子(信阳市城阳城址保护区现有太子城遗址)。周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就派兵攻打申国。申侯大怒,战败来兵,并约合缯、吕、郑等国与西面的犬戎向西周王朝进攻。此时,因“烽火戏诸侯”之故无人佐王,结果镐京被攻破,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王朝被颠覆。申侯与诸侯们共立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为防西北戎、狄侵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申侯的劝导下,便把国都由镐京向东迁移至洛邑即今之洛阳,开辟了历史上“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东周王朝就这样在申伯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并依靠东申伯国的军事力量维护着政权(据史料记载,当时申伯国的军队曾经驻扎在洛邑东郊与今巩义、肥水一带),历经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由此可见,东申伯国在当时东周时代的地位是何等显赫。
孔子修《春秋》,遵周礼,尊王攘夷,故意不载申伯国事,以致显赫一时的申伯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缺乏详尽史料。信阳境内平桥区自高梁店乡的申阳台至平昌关镇古城沿淮河一带现仍然留有古东申伯国人活动印迹的申伯碑、申伯墓、申伯祠、申伯盘、申伯读书台、申塔等遗址、遗物,表明古东申伯国的极大影响力和巨大的历史积淀性。
东申伯国的衰落和灭亡,史料记载较为明确。西周中期,居丹浙地带的荆楚立国兴起。东周之初,楚王带领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国势日臻强盛,开始了开疆拓地的进程。特别是楚武王熊能,迁居江陵纪南城(郢都),兼并和控制江汉地区后,觊觎中原,心图王霸。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中原诸侯纷争无主,汉北各国都渐渐消弱,楚国趁机北上。公元前698年—前691年间,楚武王经过反复攻伐,取道邓国,从古西申(南阳宛城)入门,打通申伯国东西之间的要冲———花蕊店(今桐柏与信阳交界处),沿淮而下,占据申阳台,攻下东申伯国都地谢城(今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北的古城),最后拿下太子城(即申侯筑城以居太子的地方,现有太子城遗址)。东申伯国人退守“三关”(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会合处,自然形成三个险要隘口。东为九里关古称“大隧”,西为平靖关古称“冥厄”,中为武胜关古称“直辕”)[4]。楚文王继承父业,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688年),就率军攻申,历时数月,夺取了东申伯国的大部分地盘。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又“与巴人伐申”,东申伯国南部“三关”地区失守。从此,申侯之后仅存有食邑、祭祀而已。
三、“申”之延续
楚灭申国,历经四百年后,楚国在申(吕)、息驻扎军队,设置地方政权(申县),出现了多任“申公”。自此,楚文王吞并申伯国及信阳一带的诸侯小国,经营的重点和驻扎重兵的地方已经推进至淮河北岸的古申伯国的负函城[5]。据《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记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许昌)、胡(漯河市西)、沈、道、房、申于荆(山)焉。”杜预注:“道、房、申皆诸侯,楚灭以为邑。”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楚又把信阳浉河一带的申国遗民迁到郢都等地。同时,由于吴楚连年战争,申民流离失所,申人散住,遍布四方。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一举攻陷楚国郢都,楚顷襄王“流掩于城阳”(原古东申伯国辖地,今河南信阳平桥区境内的城阳城遗址)。危难当头,楚顷襄王惭愧地派人召回谋臣庄辛,于是文化的中国在信阳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亡羊补牢”的典故。庄辛的理论付诸实践后,使得楚顷襄王缓过一点劲来,在临时国都———城阳暂住了三年,又迁徙到陈国的淮阳。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又命白起与韩、魏联合攻楚。在三军整装待发之际,申国故地(今信阳潢川)人黄歇,就光彩夺目地登上楚国历史的舞台。他首先出使秦国,向秦昭王上书陈述秦楚结为睦邻友好的利弊大势,促成秦楚订立和好盟约。接着,黄歇又与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公元前263年,黄歇巧设妙计与太子完死里逃生地回到楚国,楚顷襄王去世后,太子完继位为王(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黄歇被任命为令尹,又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其中包括了他的老家黄国故地———信阳潢川[6]365-391。
公元前241年,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的楚国申人春申君向楚考烈王进谏:淮北地靠近齐国,形势紧急,把赐他的淮北封地划为郡来治理,愿请封江东。楚考烈王应允了。
这样,春申君黄歇就封于江东吴国(今苏州及以东)。楚国春申君封地变迁。他来到江东后,为发展农业,使苏州等城邑免受水患,开始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惠泽于民。时至今日,江苏苏州到上海一带到处都有春申君足迹印痕和“申”的符号。在无锡,春申君饮马的山涧,称之为“春申涧”;在江阴,有港称之为“申港”;在苏州,因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遂有“太仓”。被称之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别名“申江”、“春申江”、“申浦”都是源自楚国令尹春申君。于是,上海简称“申”、上海市又称申城(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海为“大申城”、信阳为“小申城”)。
在上海域内还有很多与春申君有关的地名和事件。如上海市的“春申路”、“春申桥”、“春申塘”以及松江区新桥镇的“黄歇村”、“春申村”等。春申君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至今春申村还流传着“黄歇率众开河”的传说。松江区政府投资兴建的“春申君祠堂”已落成,祠堂西面为大型铜雕照壁“上海之根”;浮雕两端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松江区在纪念松江置县1250年时献给黄歇的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陆逊封侯,华亭昭昭……2002年9月,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引吭高歌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参考文献:
[1] 蔡静远.古申初探[C] //信阳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2] 尚景熙,尚玮.申城与信阳[C] //信阳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3] 刘 维.古申再探[C] //豫南史话(第四集).信阳市文物管理局编, 2008.
[4] 李富成.楚国破灭申国的时间和路线[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1): 50-53.
[5] 欧谭生.孔子如楚到负函考[J].孔子研究, 1990, (4):22-24.
[6] 陈俊峰.楚•永远的黄歇[C] //陈俊峰.铁血战国:激荡年代的性情人物.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薛建祥(1967-),男,河南信阳人,曾任城阳城址保护区党委书记,现任信阳市平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信阳市委党校平桥分校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和地方史教学研究。